我的“硬核”养鱼日常:从鱼缸到智能家居,都自己搞定!

九月,我从上海搬回了一个90厘米的鱼缸和整套配套设备,以及小姑养的一缸鱼。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鱼缸小白。本着“既然做就做到最好”的原则,我对鱼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看着小鱼们在缸里悠然自得地游动,真是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情。

这个时代,入门一个新领域实在太方便了。只需在B站和小红书上翻阅一些资料,就能掌握入门所需的所有基础知识。

我发现,养鱼不仅仅是把鱼养活,更是在维护一个微型生态系统。鱼缸里的鱼、水草、水质、水温、氧气、光照、水流等等,构成了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,一旦失衡,鱼缸里的生物就会受到影响。

一开始,我把鱼缸放在家里正中间的吧台上。说实话,家里也只有这里能放下这么大的鱼缸了。我原本想把鱼缸打造成一个“空气缸”(即尽量保持鱼缸水清澈、玻璃透亮,使鱼看起来像在空气中游动)。

然而,虽然近景拍摄发到小红书上还不错,但实物看起来却越来越显得笨重和突兀。吧台上已经放了不少日常用品,再加上鱼缸,显得特别不方便。而且,领导想要养草缸,如果后面加上灯板就无法实现“空气缸”的效果了。

经过一番思考,我在台阶旁边找到了一小面墙,打算做一个鱼缸架来放置鱼缸和过滤设备。但是,由于这里是错层结构,有一段下沉,市面上成品的鱼缸架显然无法满足我的需求。于是,我在B站上学习了一番,测量好鱼缸和放置位置的尺寸后,在MayTec软件上设计了一个铝型材鱼缸架(看来许多养鱼大佬的鱼缸架最终都会选择铝型材)。在设计铝型材框架时,我也考虑到了用海洋板做架子面板,将过滤桶等设备隐藏在里面。

MayTec设计完成后可以输出一个PDF文档,里面有所有配件清单和组装示意图。按照清单在淘宝找一家铝型材商家下单即可。我是在组装完铝型材结构后,测量好实际尺寸并预留空隙,才计算出海洋板所需尺寸并下单的。这一点千万要注意。

最终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。

在设计鱼缸架时,我曾考虑将水草等做成吊装,于是在后面设计了两根立柱。后来发现我的这款尼特利水草灯不支持吊装,这两根立柱就显得有些突兀。领导建议装个洞洞板,可以用来收纳。真是醍醐灌顶!

于是,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3D打印洞洞板系统:Multiboard。

这个系统的开发者做了一个网站和一系列YouTube视频。经过一番学习,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各种配件。现在,我可以把鱼粮、清洁鱼缸的抹布、检疫用的亚甲基蓝、高锰酸钾等等都整齐地安置在上面。

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,我还自己设计了一些3D模型,比如下面这个小米开关的支架。

洞洞板中间显得空空的,好像缺少了什么。于是,我用Multiboard系统的挂钩挂了一颗板植的鹿角蕨在C位,效果非常好。

我测量了一下这个位置的照度,发现达不到植物生长的需求。添加一盏补光灯似乎可以让它生长得更好。我之前买过两个落日灯,一直在吃灰,于是就给落日灯设计了一个支架,可以安装在Multiboard系统上。经过几个版本的改良,现在效果很不错!

鱼缸有一个LED背景发光板,可以调节颜色和亮度。但是,水滴经常进入背板和鱼缸的缝隙,导致外观非常难看,而且拆卸很困难,非常不好维护。我曾多次用干纸插进缝隙吸水,或者用风扇吹,效果都很差。

如果有一个盖子可以挡住水进入,这个问题就完美解决了。最终,我还是通过3D打印解决了这个问题。我测量了所需数据,在设计细节上考虑了以下几点:

  1. 设计了挡板的坡度,即使水溅上去也可以自己滑下来。
  2. 由于打印机大小的限制,整体做了分段连接,缝隙处做了卡扣连接的设计。这样即使有水进入缝隙也不会漏到里面。

冬天来了,气温降低,为了给鱼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,我添加了一个加热器。普通的加热器放在鱼缸里面会影响美观。我找到了一款外置的,连接过滤桶水管的加热器,目前使用效果不错。

日常维护鱼缸还有以下几个痛点:

  1. 喂鱼时,需要把过滤关掉,等大概10分钟鱼吃完后再打开。我的尼特利过滤桶放在鱼缸架柜子里,虽然有喂鱼模式(停机几分钟后自动开启),但每次都要开柜门和弯腰,即使官方出了蓝牙手机控制改装件,每次都要打开App也很不方便。

  2. 我希望给鹿角蕨的落日灯可以白天开、晚上关,让鱼儿们也能好好睡觉。

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IoT实现。

第一个问题,可以通过一个米家智能插座+一个小米无线开关优雅地解决。我在米家App中添加了两条规则:

  1. 单击开关:让插座断电,10分钟后通电。这样就实现了喂食模式。
  2. 双击开关:切换通断电来满足不同场景下手动控制的需求。

第二个问题,可以通过一个Sonoff插座(ESP8266控制模块),刷了ESPHome固件接入Home Assistant。通过自动化规则,在日出时打开开关,晚上11:30关闭开关。

原本鱼缸有一个单独的除油膜设备,需要单独供电。虽然通过和过滤桶共用一个插座实现了喂食模式,但在日常维护中多一个设备毕竟会增加复杂度。无意中我发现有过滤桶进出水口的改装件,可以通过过滤桶吸水水压来除油膜和增氧,何乐而不为。我想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加滤筒内的氧浓度,给硝化细菌更好的生长环境。

随着开缸后光照时间的延长,除藻真的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。黄金胡子似乎效果不大,100只黑壳虾刚下缸时效果很好,但过了几天就敌不过藻类的生长速度。还有200只在路上,试试效果。

加了一个外置的紫外线灯,效果也一般。

后面还要慢慢摸索改进方案。

每周鱼缸需要换掉1/3的水。我将入户水池水枪的连接件改造成快拆式,这样可以快速连接水管进行换水,方便了很多。

最初,我只是为了养一缸鱼。但随着深入,我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喂食和换水,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、思考对策并动手解决的过程。从搭建鱼缸架、设计3D打印配件,到改造水循环系统和实现智能控制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,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不仅学会了关于鱼缸生态系统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,我体会到了善于发现问题、积极思考解决方案的重要性。这种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,不仅拓宽了我的认知,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“实践出真知”的道理。

其实,养鱼的道理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,包括与孩子的亲子互动。很多时候,我们可能只是想达成一个简单的目标,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、认真学习。但如果能像对待鱼缸一样,用心观察,发现孩子的问题和需求,然后一起思考、动手解决,那么我们就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不仅帮助他们成长,也能让我们自己得到提升。

养鱼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微型的“人生实验”,它教会我们,即使是从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,只要肯动手、善思考,就能从中学习到很多,开阔自己的视野,并最终达到“美观、便捷、低维护成本”的目标。 相信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,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,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。